特殊类型招生
2021年综合评价招生——历史学院人文创新班
发布日期:2021-05-17   浏览:[]

一、专业现状

历史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科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系科之一,作为学校传统重点学科,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历史学(师范类)专业,招收入文科学类创新实验班。学院下设国学研究院、青岛地方史研究所、儒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2人,其中教授特聘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另有兼职教师多人。学院依托办学平台有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岛大学经略海洋研究院”、“东亚文学与文化”以及“青大——平度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等。

历史学院近年来教学科研水平突出。在历史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校博雅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立项30余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18项,省部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15项,获批《青岛通史》专项14项,立项《胶州通史》专项。在《中学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类项目15项,获批青岛市《青岛通史》《胶州通史》等重大项目多项。在审辨式思维与新文科人才培养、中国自由港、海洋环境史等领域取得引人关注的成果,获省社科一等奖2项。学生研究性学习多依托教师课题开展,本科生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文章、开展创业活动,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学生深造率达36%。2021年达50%以上。

历史学院2019年已经招收一届“历史+国学”人文创新实验班,且自2017年以来一直招收以新文科为导向的“历史+  ”人文创新实验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届人文创新班2021年考研率86.4%,培养质量非常突出。

二、育人理念及实践

历史学人文创新实验班依托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和青岛大学国学研究院举办,培养具有扎实历史素养和国学底蕴的创新型、研究型、实践型人才。

本创新实验班培养博雅通达的优秀专业人才,毕业生能够运用历史文化和国学智慧,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文化企业从事宣传、写作、策划、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培养目标

发挥历史学和国学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学科交叉创新优势,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担当、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心胸开阔,善于合作;

2)具有多维知识视野、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和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能够融会贯通;

3)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4)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方案(模式)

1)三高导向:注重学生的高就业率、高升学率和高就业质量。

2)历史+国学融合创新培养: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式、国际化的培养要求,突破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增设交叉性、研究性、实践性课程,设置一定比例双语类、全英文专业课程,设置《周易研读》《论语研读》《孙子兵法研读》等国学经典研读课程模块。

3)学术前沿教育:实行学业或研究导师制,导师全部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竞赛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聘任校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院开展“当代史学名家讲堂”、“国学讲坛”、“浮山雅集·青大史学沙龙”讲座,聘任社会知名文化人士担任兼职校外导师。

4)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实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高质量金课传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高端讲堂、进学术沙龙、进科研团队、进教授课题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业考核方式,搭建各类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突出研究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

3.创新潜质或学科特长要求:学科竞赛类;科技创新类;语言文学类方面有突出成绩者。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生为本,践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人文科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开展学为中心教学改革,实行学业导师制,全体学生进科研团队,在国家级大创项目、全省历史征文大赛、师范生从教技能大赛中砺炼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潜能。

坚持课程育人,建设新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围绕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三大模块完善课程方案,已建成《中国古代史》《中国服饰史》《历史民俗学》《中国佛教文化史(英文)》等校级、省级精品课程10门,开设《审辨式思维》等创新创业课程“国学经典读写说”活动贯穿于本科教育全程。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元实践基地。在中华古籍普查志愿者服务行动、胶海关档案调研与整理、胶东红色历史探寻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青岛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青岛博物馆、青岛档案馆合作建设10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研究基地。

搭建开放平台,构建高端学术平台。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常年举办“史学名家讲堂”,面向历史学院和青岛大学全体师生举办高端学术报告。讲堂先后邀请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常建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学科召集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敏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章清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等,做了《康熙出巡与国家认同》《技术进步与近代中国历史的再认识》、《二重证据法再思考:在出土文书类简牍中发现历史》、《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问题》等系列学术报告。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浮山雅集·青岛大学史学沙龙”是由青岛大学历史学院为师生搭建的又一个历史学学术研讨的平台,沟通学术信息,交流学术资讯,分享科研心得,搭建学术桥梁,营造学术氛围,提升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水平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今后将立足学术前沿,广邀校内外优秀学者、文化专家、企业界人士参与,注重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碰撞、融合、涵化,研究高深学术,激发思想火花,创新科研思路。将沙龙打造成为岛城知名史学高端学术品牌。

四、专注国学素养提升

学院学生活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围绕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经典读写说行”为特色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指导学生“读经典、写感悟、说心得、行大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民阅读”的氛围下,我院以专业特色为依托,通过开展求索系列讲座、读书交流会、人文大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读经典,多读书读好书。由教师引领,通过读书坊等方式,深入阅读《老子》《论语》《诗经》《周易》《孙子兵法》《礼记》《世说新语》《理想国》等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切磋问难,涵养德性,变化气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的基础上将感悟写下,以读书笔记、读书有感、读书随笔的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多练笔。学院征集学生优秀作品,刊登于院刊《浮山春秋》上,并在学院官方网站开设“历史文苑”栏目,收录师生优秀作品。抓住重大事件、节假日等重要节点,举办书画展览、征文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