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介绍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

物理科学学院

一、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1977年开始招收物理师范教育专科生,1987年招收第一届应用物理学本科生。2003年和2005年先后开始招收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研究生。2006年,物理科学学院独立建院。2010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应用物理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泰山学者科研团队5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个,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3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5人、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5人,青岛大学教学团队2个,形成了以中青年为骨干、竞争力强的教师队伍。


学科专业: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凝聚态物理是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拥有材料与化工、学科教学(物理)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目前设有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理教育4个本科专业方向,基础物理和实验物理2个教学中心。其中应用物理学是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光电专业和新能源专业,均通过了省级一流专业的申报,并推荐冲击国家一流专业申报。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中所涉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平台建设:建有应用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海洋观测与宽带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固态电池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中法纳米光电技术国际合作中心、山东省高校光子学材料与技术强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和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


 

人才培养:目前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70余人。近五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7篇,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1项,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8项。研究生、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Nat. Mater.Nat. Commun.Adv. Mater.Phys. Rev. BAppl. Phy. Lett.Opt. Lett.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获得铜奖、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物理科技创新竞赛等中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0余项。


近三年,本科生深造率达50-70%,就业率96%以上。大量学生考入德国马普所、香港理工、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科为社会培养累计培养了近4000名物理人才,其中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优青,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校长、市委书记、市长、企业董事长等一批优秀人才。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山东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


1617083743(1)
科学研究:近几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他奖项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省部级100余项,立项经费6000余万元。在Nat. Mater.Phys. Rev. lettAdv. MaterNat. Commun.Phys. Rev. BAppl. Phys. Lett.Opt. Lett.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0余项。在凝聚态物理、光学、低维物理、理论物理等领域,围绕多铁磁电耦合、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激光晶体、锂电池、光伏材料、低维材料以及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形成了与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方向。

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1、应用物理学专业

2020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物理学是将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型学科,是一个重基础、宽口径的专业。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获得相应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基础训练,能够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技术、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既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又注重多个应用方向发展、重视校企联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青大附院等单位联合研发了静电纺丝纳米止血技术、以及用于疾病监测的磁性生物芯片技术和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与疾病诊疗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单篇最高引用640余次,获批发明专利20余项。获山东省自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山东省国际合作中心1个。

应用物理学专业(材料物理方向)

材料物理是一个经典而又与时俱进的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本专业专注于光电功能材料,下设陶瓷、晶体、薄膜三个研究方向,致力于向社会输送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科学精神严谨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夯实物理基础的同时注重材料的前沿发展和实用技术,使学生掌握材料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基本作用规律,获得先进材料设计、制备以及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技能。围绕课程设计建设了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科学实验、创新实验(自主申请+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实习等一系列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本专业培养,学生可选择在材料学科、物理学科以及新能源、微电子、生物工程等交叉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走向社会从事新材料设计与研发、电子电机技术、专业装备制造、新能源(太阳能、LED、新能源汽车等)、信息与传感技术、光电晶体研发等行业,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咨询行业。

特色:主要研究铁电、铁磁、微波/自旋电子学、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等功能材料微观结构与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探索关键物理问题的微观机制,以应用为导向优化其物理特性。承担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余项,在Nat CommonAdv. Mater.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批发明专利60余项。拥有山东省高校强化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结合青岛市以及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专业人才。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了解光电信息技术的前沿理论,把握当代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能力,接受现代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训练,掌握光电信息领域中光电仪器的设计及制造方法,具有在光电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开发的基本能力,或攻读物理学、光学工程或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

特色:结合星--地观测手段,研发了全球海表温度、盐度和海冰产品数据融合算法,制作了长时间序列的数据产品。为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提供了渤海海域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分布场130余景,为开展海冰密集度和厚度可视化平台的业务化监测提供了遥感数据产品服务。为我省数字海洋、立体海洋探测、透明海洋认识提供重要支撑;对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渔业、海洋灾害预警和灾害防范起到重要作用。先后承担863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5项等。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山东省“海洋观测与宽带通信”协同创新中心。

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深厚,能源科学理论基础宽厚、扎实,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凭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既能从事新能源领域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源管理或教学等工作,还可继续在能源领域中读研深造。

特色1科研平台高,师资队伍强。专业建设有动力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及储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固态电池工程实验室、青岛市新能源系统智能测试诊断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优势教学平台,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 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3人。

特色2学生素质强,升学就业好。专业以扎实的物理基础为特色,围绕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源自动化管理系统等方面开设课程,近三年继续深造率省内排名第一高达40%以上,国家省市等各级竞赛150余人次,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多篇,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比例达到 95%2021届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占比 40%以上,涌现出众多优秀学生,形成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4、物理学(师范)专业

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师道德和教师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热爱教育事业、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型教师。具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贯彻学术性、师范性、综合性、适应性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实施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体并重的教育策略,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修养、教育智慧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和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物理的科技新发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系统训练,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特色:青岛大学2009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授权点,学科教学(物理)是2013年被新增设的专业领域。现有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外聘实践导师6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2人。目前已建研究生实践基地5个,为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构建平台。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学物理课程专任教师。


联系方式: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 邮编:266071

网址:http://physics.qdu.edu.cn/
联系人:

王老师   0532-85955977